明天晚上就要在台中與愛樂朋友們共度夜曲之夜。
很多人將夜曲與愛與情連結,但或許夜曲在蕭邦與他的俄羅斯追隨者們的心中,更是聆聽「心底聲音」最不受任何形式、表現力拘束的創作——也可以說,是作曲家最誠懇的告白。
但,蕭邦講的真的是愛情嗎?
大家知道蕭邦有多少夜曲穿插、使用「教會終止」呢?
明天在台中歌劇院的朋友就可以首先聽到以「聽覺與靈感間聯結」特別挑選的曲目的順序安排的有趣之處~
對於蕭邦、斯克里亞賓、拉赫瑪尼諾夫⋯⋯這樣音感特別敏鋭的人,哪怕一是一個音、一個和絃、一種韻律感,都可以前後互相呼應;更不要說像竊竊於心中低語的內聲部到底說了多少話⋯⋯
這是斯克里亞賓與拉赫瑪尼諾夫的夜曲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段落,
有蕭邦的啟發,更有1890年代恰好20歲青年的世紀末傷感;
而拉赫瑪尼諾夫這首夜曲除了呼應蕭邦夜曲內蘊之外,隨後進入的內聲部真是聲聲嘆⋯⋯或許暗藏的是為柴科夫斯基驟逝的悲痛⋯⋯
(由於一次只能上傳一段影片,所以將兩段短影片串聯)